年少時,父親常對我講,一個家庭、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到“三勤”:即勤勞、勤儉、勤奮。現在想來,這“三勤”不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嗎?
當年,我的父母是灌西鹽場知青,下放到五圖河七道溝農場。由于我們全家人勤勞苦干,在農場里是出了名的。大家伙們說,我母親是最勤勞、最能吃苦的“拼命三娘”,上工時專揀工分多的重活干,家里又是養雞又是養鴨鵝,還常常起早貪黑種菜園地……我一放學回家,就擼起袖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干農活。正因為全家人的辛勤勞作,我家盡管勞力少,但年年都是農場人羨慕的“余糧戶”。
雖是“余糧戶”,但父母勤儉持家,千方百計節省開支,攢錢建房、置辦家具、家電等大事。母親一年四季就是那幾件打著補丁的衣服。晚上,她常在昏暗的燈光下用那貼滿膠布的雙手補衣服、納鞋底。而父親雖在農場連隊做看青(指看管公家的農作物等)工作,穿著也不講究,一件洗得發白的解放軍服裝不知穿了多少年。一塊鐘山手表,修了又修。父親喜歡喝茶,卻舍不得買好茶葉,常借去趕集、辦事的機會,到茶葉店淘些便宜的茶葉末子,回家慢慢“享用”。在父母的影響下,我也從不亂花錢,并把拾大豆、拾廢品賣的錢都交與母親保管。
87年知青返城后,我家被分到徐圩鹽場新灘工區。由于父親工作上刻苦,勤奮踏實,是鹽場的“老先進”。他帶回的一張張“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等獎狀,激勵著我努力工作,勇爭先進。我高中畢業后,開始被分配到鹽灘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任勞任怨,時刻把“勤奮”二字掛在心上,奮發進取。工作做的出色,得到了領導的認可,不到30歲就被提升到管理崗位任職。
如今,父親倡導的“三勤”家風已傳到他的孫輩,并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何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