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華誕,舉國同慶。國慶節,除了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祝福以外,同時還是個融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重大節日。對于鹽鄉的“鹽農”來說,能夠確保原鹽“顆粒歸倉”,就是對祖國母親最實在的祝福。
鹽鄉的國慶是一幅畫,一幅充滿了祥和與幸福的工筆畫。那畫不是什么名家的大手筆,純粹由鹽鄉人一筆一畫地勾勒繪制而成。每年的國慶節期間,正值秋分的后半期,是鹽鄉秋季扒鹽最繁忙的一段時間。一方方鹽池整齊肥壯,像一塊塊糧田,長著鹽鄉的希望;一方方鹽池潔凈明亮,如一面面鏡子,映出鹽鄉人的思想。扒鹽機的歌聲漫向四野,疊翠揚金的咸土地“疑是銀河落九天”,成為最亮麗的風景。于是,熱鬧的國慶,在鹽鄉人的大手中忙碌著,豐盈著,幸福著。
到祖國各地旅游,成為國慶長假很多人的首選。秋高氣爽的日子里,他們相約著作了飛鳥,輕輕撲棱一下翅膀,就是令人羨慕不已的自在與逍遙。而鹽鄉人呢,也是一只小鳥,一只想家戀家的“老家雀”——想飛飛不遠,想飛飛不高。
其實,他們也想飛,也想可著勁兒往自己想去的地方飛。可是為防止降雨造成鹵水稀釋和鹽斤淌化而隨時苫蓋的塑布不讓他們飛,鹽池里汲足鹵水、眨著亮晶晶眼睛的鹽寶寶不讓他們飛,搶時間、爭速度的秋扒工作更不讓他們飛。趁著秋高氣爽難得的大晴天,辛勤的鹽鄉人顧不上多喘一口氣,汗流滿面地搶收每個早已飽滿的日子,彰顯著盡量實現“顆粒歸倉”的責任與擔當。原鹽生產是鹽鄉的主業,眼下這儲銀堆珠的豐產,就是支撐鹽鄉經濟發展的最堅硬基石。
茶余飯后,到熱火朝天的秋扒現場看看,到高聳的大廩旁轉轉,就是鹽鄉人最愜意的旅游,就是最實在的休閑。在鹽鄉人的心目中,很多節日的浪漫(包括雙休日)與他們沾邊,但真正能夠撲下身子盡情享受的,不多。但淳樸的鹽鄉人,始終毫無怨言。其實,正是有了太多鹽鄉人的默默無聞甘于奉獻,很多節日才有了風采,才有了詩意。正是有了鹽鄉人不辭辛苦的勞作,國慶節才最終擁有了沉甸甸的內涵……
國慶節假期里的鹽鄉人,勞動著快樂著。他們知道——十月的情節里,沒有垂頭喪氣的情緒,沒有銹跡斑斑的力氣。閑不住的鹽鄉人用粗壯的手,詩意地剖析海鹽的前身,剖析淮鹽最初的意義。于是命中注定——十月的咸土地,難得片刻的平靜。來回穿梭在鹽池里的“智能扒鹽機”、長龍般的輸車管道和連綿的鹽山,成為節日里最活躍的點綴。
追趕時令,追趕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深入骨髓的傳統和習慣,讓人無法抗拒,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國慶節的假期里,休閑的人們沉浸于節日的歡樂,而鹽鄉人則把水天蒼蒼的鹽灘,小心翼翼地擎在手上,放在心上,不離不棄……
鹽鄉的國慶是一首詩,名副其實的田園詩。那股子與時俱進的田園味,足以讓陶淵明自愧不如,足以令孟浩然怦然心動。這首詩不是某個人的創作,而是由所有鹽鄉人集體完成。這首田園詩不講究平仄,但通篇情意濃濃。既是鹽鄉人豐收喜悅的直接表述,更是為祖國母親獻禮的一片赤誠。(許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