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鹽田的池道上,迎面吹來的風帶著濃重鹵香味,無垠的鹽田上,隆隆的收鹽機來回穿梭,湍急的鹽晶隨著鹵水一起從高高立起的扒鹽大架的篩鹽斗里噴涌而出傾泄進廩基里,現代化機械讓鹽工從繁重的扒鹽里解放出來。撫今追昔,不由得讓我回憶起兒時印記在腦海里的那肩扛手推、纜拉手翻的收鹽場景。
要說在鹽場什么時節最忙,那莫過小滿,小滿前后十八天為原鹽結晶的最佳時間,有“小滿一刻值千金”之稱。時過境遷,現在的鹽場,機械代替人工,以前的一個班組有領灘手、跑水工,以制鹵產鹽為主。在看現在,萬畝鹽田,機械化活碴、遙控送鹵泵、自動化收放系統,礦鹵輸送到鹽池,飽和度直達23度,灘曬面積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但小滿時節仍是長鹽的最佳季節。
在鹽場,有“一年捆兩季”之說,即一年產兩季鹽。第一季從農歷三月三到夏至,尤以五月下旬,小滿這時節,有“小滿膘頭足,六月曬火谷,夏至水門開,水斗掛起來”的諺語。意思是小滿前后是產鹽的最好季節,所產的鹽色白粒大,俗叫“膘水足”。小滿的到來,也是鹽場人最吃苦的日子,吃苦也要吃在骨節眼上,抓不住小滿“前十八后十八”就等于一年的收成減一半,抓住了,一年大勢從此定。在這個烈日炎炎似火燒的幾十天里,制鹽工人起早貪黑,肚子吃飽就好,能睡個囫圇覺,都很奢侈,一邊這樣地忙,一邊還要多個心眼,看老天爺找不找碴兒!——突降暴雨!真的有暴雨突然來臨,鹽工們不管不顧往灘上跑,保鹽、保鹵,鹽場就靠著小滿時節的風性、日照,多產鹽。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鹽場鹽工小滿時節的最真實寫照。在過去悠久的制鹽歷史中,鹽場的鹽民們都是靠天吃飯,靠海曬鹽。因此,在鹽場中長期形成并流傳著小滿前后十八的風俗民情。(張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