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華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對疑惑或難以解決的實踐及理論問題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由此驅使人們積極思維并不斷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及狀態。是否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是衡量干部思想作風、工作水平、領導能力的重要標志。矛盾無處不有,問題無處不在。一名干部作用發揮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他在工作中發現了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關鍵問題。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正視問題,深入分析問題,妥善解決問題,是干部有效增強工作主動性的重要途徑。
一、勇于發現問題
問題是一種客觀存在,有些顯而易見,有些藏于表象之中,只有增強問題意識,才能有效洞察問題。平時經常有人對總結成績、挖掘優點興致盎然、濃墨重彩,而對存在問題含糊質其辭或蜻蜓點水。問題意識與憂患意識、進取求勝意識相一致,粉飾意識則與盲目樂觀意識、安于現狀意識相一致,后者無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有人也許會想,談問題多了,會顯得自己水平低。而實際情況卻是,敢于講自身問題,恰恰是水平高、能力強、求真務實、充滿自信的表現。1964年,在三年石油大會戰取得勝利后,會戰工委卻沒有只看到成績,而是發動干部職工大找差距,從人到物、從工作到思想作風、從施工質量到執行規章制度,共找出12o多萬個問題并積極組織整改,有力地促進了大慶油田健康、快速發展。做群眾貼心人,他們所思所想就一覽無余,想他們所想,思他們所思,就能找到問題根源。
古人云:“為官避事平生恥。”領導干部應牢固確定發現問題是水平、反映問題是黨性、指出問題是責任、解決問題是使命的觀念,勇于探索、勇于負責、勇于擔當,主動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
二、敢于正視問題
問題是一面鏡子,面對問題的所思所言所行,映照出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愿不愿碰問題、敢不敢解矛盾檢驗著干部的作風品德與黨性的純潔與否。
敢于正視問題,體現的是博大的胸懷。這種胸懷,是敢于承認落后、承認差距的膽識,是海納百川、光明磊落的品格。沒有這種胸懷,就會成為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自以為是,發現不了自身的弱點和劣勢,就難以對癥下藥解決矛盾和問題。遇事推諉,報喜不報憂,會使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個別性問題變成普遍性問題,容易解決的問題變成難以解決的問題。
敢于正視問題,體現的是負責的態度。對工作是真負責還是假負責,對于問題的態度是很好的“試金石”。經常想一想企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經常想一想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經常想一想組織和群眾的囑托和希望,危機感、緊迫感就會增強,就容易發現問題,就會盡心竭力去想辦法彌補漏洞和缺陷。
敢于正視問題,體現的是務實的作風。說真話是求真務實的起碼要求,不講真話的人往往是品行不端、不干實事的人。而聽真話又是講真話的前提,干部以大氣度、高境界善待批評者,直言之士自然會多起來,就有利于正確決策、扎實推進工作。
三、深入分析問題
能夠發現問題、敢于面對問題只是第一步,怎樣分析和思考問題、形成科學決策,才是水平的直接體現。
應注重從全局高度分析問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決策難免失之偏頗。只有站在全局和長遠的高度,才能思得遠、慮得深,才能把問題分析透、研究透,增強工作的原則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應注重系統深入地分析問題。克服靠經驗、憑感覺辦事的傾向,堅持系統分析、統籌思考,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問題,從深層次上了解情況、査找問題根源,力求把癥結找準、把性質辨明,將問題看全、看透。既要找準問題對事業發展所帶來的直接危害,又要看到問題的背后是否還隱藏著更多的問題。
應注重用創新的思維分析問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是不斷變化的,因而解決問題的思維必須與時俱進、因勢而變,要保持思想上的敏銳性,以創新的精神去發現新情況,以全新思維去研究新特點,以寬闊視野去探索新路徑,促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應注重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分析問題。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以人民利益為本。新時期人民群眾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政治上獲得民主權利、經濟上分享發展成果、生活上解決實際閑難。我們分析研究問題時,首先要考慮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事實一再證明,一個單位若忽視群眾利益、漠視群眾感受、不聽群眾意見,是埋下隱患、產生矛盾和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四、妥善解決問題
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最終落腳點在于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目的,是改進工作、推動發展的基本要求。
應切實加強學習,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要向書本學習。學然后知不足。許多問題之所以困擾我們,是由于我們的知識面太窄,實際上對于一些問題的解決,書本上早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只是我們沒有學到而已;要向專家學習。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放下架子,虛心向專家請教,從而更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要向先進單位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采取"拿來主義”。只要是適合本單位的,完全可以仿效、學習,而不一定非要獨出心裁搞出點兒"特色"以顯自己高明,實際意義不大。
應運用科學方法,拓寬解決問題的途徑。1934年1月,毛澤東就曾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方法的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直接關系到工作的效率、效能和事業的興衰成敗。許多問題之所以長期影響著我們,甚至小問題演化成大問題、嚴重的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用老方子治新病”“跟著感覺走”,至盲目蠻干,很難產生良好的效果。
應改進工作作風,加大解決問題的力度。如果解決問題僅滿足于開會、發文件、提原則性要求,就難以很好地解決問題,也是作風不扎實的表現。解決問題要緊盯不放、窮追不舍。應制定具體計劃,明確相關項目、標準、措施、時間進度和責任人,跟蹤督辦,實行“銷項管理”,防止半途而廢。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總結經驗教訓,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堅持下去,形成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