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工業互聯網覆蓋全部工業大類;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19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等發布了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沉甸甸的成績單。
全年工業經濟呈現穩中向上、回升向好態勢
“2023年工業經濟在波動中實現穩步恢復,發展的韌性進一步增強,全年呈現穩中向上、回升向好的態勢。”辛國斌說。
“新”的動能進一步增強。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打造創新高地,布局27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壯大優勢產業,“新三樣”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產品出口額首次破萬億,造船市場份額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積極培育新動能,新材料、機器人等一批新興行業快速成長。加快技術攻關應用,工業母機、關鍵軟件等領域創新實現新突破,大飛機、高端醫療裝備等攻關成果紛紛投入應用。
“強”的基礎進一步夯實。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加大智能制造推廣力度,建成62家“燈塔工廠”,占全球“燈塔工廠”總數的40%,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扎實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綠色新興產業逐步壯大,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統籌推進補短板和強基礎,電子、軟件等行業發展表現出強勁韌性。
“優”的環境進一步升級。深入落實民營經濟31條,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聯合相關部門持續推進為企業減負工作。推進產融結合,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達到7120億元。著力支持中小企業成長,前11個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小微企業用電量同比增長4.5%。
“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等優勢,工業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辛國斌說。
信息通信業加快發展,服務提質升級
2023年,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2%,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16.8%。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說:“信息通信服務提質升級,持續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
網絡覆蓋更廣更深。“雙千兆”持續優化,啟動實施“信號升格”專項行動,推動移動網絡質量提升。加快“寬帶邊疆”建設,助力興邊富民、穩邊固邊。
服務水平提質增效。電信業務便利化大幅提升,線上業務辦理量占比超80%,視頻客服服務用戶超2000萬人次。數字適老化體驗不斷優化,2577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一鍵呼入人工客服”服務老年用戶超3億人次。
著力強化APP全流程、全鏈條治理,應用商店在架APP抽檢合格率提升20%。深入開展非應邀電子信息治理,處置違規短信端口號碼4212個,“來電免打擾”防騷擾服務用戶達到6.2億。持續推進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治理,攔截涉詐電話和短信約50億次,核查處置涉詐高風險互聯網賬號超2億個。
建設惠民利民的信息通信綜合服務體系,是全行業的不懈追求,也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工程。趙志國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堅持供給與體驗并重、規范與引導并重,培育推廣智家服務、數字健康等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應用,研究制定電信和互聯網服務合規指南,發布個人信息保護等系列標準規范,深化數字惠民利民,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提升綜合治理效能。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新工業革命趨勢、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介紹,2023年,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水平持續提升。
數字基礎設施支撐有力。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340家,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9600萬臺套。
數字技術和產業供給水平大幅提升。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能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隊,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等數字產品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人工智能企業超過4400家,鋼鐵、石化、鋰電池等領域系統集成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重點行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速動車組等領域示范工廠研制周期平均縮短近30%、生產效率提升約30%;鋼鐵、建材等領域示范工廠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減少約12%。國家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工業企業18.3萬家,這些企業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9.6%,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2.2%。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趙志國說,從產業規模來看,預計2023年核心產業規模達1.35萬億元;從覆蓋范圍來看,工業互聯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全部工業大類;從發展勢頭來看,各地工業互聯網“百城千園行”活動方興未艾,推動萬余家企業實現供需對接。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全力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和規模化應用,出臺一批工業互聯網細分行業應用指南,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加快一批攻關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動政策、技術、標準、產品、服務等一體化進園區、進基地、進集群,為促進數實融合、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更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