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斯雨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和煦,農歷逢六,鹽場集。天才蒙蒙亮,兩位農村老大爺便已來到青口鹽場場區擺散攤集市區域,一邊問候閑聊著,一邊拾掇起看來是因趕早集,剛從地里匆匆起收的凌亂捆在一起的蔥苗、瓜果蔬菜等,擺放在街道兩邊,待市而售。隨著天逐漸放亮,集市擺攤的人陸續便多了起來,布滿T型街道兩邊,鹽場早起的人們穿梭于集市間,打招呼的、討價論價的此起彼伏,整個鹽場集市慢慢的熱鬧起來……像農歷逢一、六鹽場集,逢五、十宋莊集,逢四、九一溝集,逢三、八三溝集、逢二、七柳巷集……五天一輪轉,已為鹽場人尤其是老輩鹽場人耳熟能詳。
鹽場作為國營企業單位,本是沒有集市的,后來伴隨著改革開放,鹽業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鹽場陸續有了商店、飯店,集市也便由鄉鎮逐漸擴展輻射到鹽場,因地而名,大家親切的稱之為“鹽場集”。
小時候自行車等交通工具沒有普及,鹽場人到縣城青口鎮趕集,通常要在天還沒有大亮,起早步行走十八、九里的路程。現在看來很是辛苦,與現在高鐵快車、快節奏時代不同,那時整個中國生活節奏普遍較慢,人們耐心與時間同步。
那時由于還沒有執行計劃生育,鹽場各家子女普遍較多:兩個、三個甚至四個子女都算是少的,獨身子女基本算是鳳毛麟角,五個六個子女算是一般,七個八個九個算是常態。計劃糧是不夠吃的,因此趕集的時候,往往便把家里積攢多日的雞蛋、鴨蛋、魚干等鹽場土特產拿到集市上換些高價糧作為計劃糧的補充,其次是購買些鍋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
記得一次天還沒亮,隨父親、母親起早步行到青口鎮趕集,走得又累又困時,父親就會適時講到了集市會怎么怎么熱鬧好玩,還有涼粉、果子(油條)等好吃的給以提神鼓勁。到了集市,等母親將一籃子雞蛋鴨蛋賣完后,已是接近晌午,父親好不容易在擁擠嘈雜的人群里,找到一個現在印象中很簡單的小吃攤位旁,買來涼粉果子,讓早已餓的肚子呱呱叫的我,美美的吃上一頓。只是集市上人山人海,擠來擠去,父親母親一邊要看護好我,一邊要尋找購置碗盆等日用品,已沒有閑暇時間找那適合小孩子的好玩去處,回到家時,已是下午兩三點鐘……
所有來鹽場集市擺攤的商販,都集中在場部T型中心街道兩邊,向東西、南北露天延伸擺攤。像農具、工具、種子、瓜果蔬菜、魚蝦海鮮及相應干貨應有盡有;像鞋帽服裝、床上用品百貨也占有一定攤位。鹽場集市是臨時性、開放式、沒有固定市場攤位的,這決定了鹽場集市沒有鄉鎮、村委會有專門的管理機構、人員和規范的制度,管理約束集市商販買賣經營,化解糾紛,也不用繳納環衛費、攤位費等。來這里擺攤,是要講究先來后到的,看似無序散亂隨意占用攤位,那都是有固定攤主的,誰誰在那個攤位點擺攤,都已被大家刻印在腦子里了。一旦有新來的擺攤者,擠占以前老擺攤者的攤位,往往引起一陣不小動靜爭吵糾紛,而糾紛矛盾化解途徑大多是在趕集人與周邊商販聯合調解方式下,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新來者被協調挪到新的攤位繼續買賣經營。當然糾紛矛盾產生不止于擺集市的商販之間,鹽場的趕集的、溜街的、閑逛看熱鬧的,與商販之間往往也時會產生糾紛沖突,這在集市剛在鹽場興起的年頭表現得尤為突出:像誰誰攤點貨物及運輸工具堵住了人家門前道路出口,影響門店經營和進出;誰誰因在家門口受了攤主冷臉不忿而吵的臉紅脖子粗情形也時有發生的…
隨著近年企業改革改制轉型升級,鹽場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場區社區化建設,鹽場小附河綠化亮化工程實施、企業廉政文化廣場美化亮化……場區場貌發生巨大變化,同時也帶來了鹽場精神文明建設和鹽場人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過去那種有時在集市因買賣而引起的爭吵畫面已成為記憶,如今鹽場集市已完全融入鹽場人的日常生活。徜徉在這露天開放的鹽場集市里,相互打招呼、砍價、聊天,品味著鹽場集市獨特的韻味,讓人倍感親切和諧。